第一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1|回复: 0

《楚辞汉英今译》序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1-28 09: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马家骏

二十多年前,雎宽出版了《楚辞集注》一书,我在报纸上发表了读该书的随感,评论了著作者及其作品的成就。现在雎宽又要出版《楚辞》的新译,对此,我又不揣冒昧地说几句话。我是随苏联专家学俄罗斯文学而一生教学世界文学课的教师,对《楚辞》以至中国古典文学,缺乏研究。现在却对雎宽的《楚辞》研究乱说一通,不是贻笑大方的事吗?不过,作为读者,对任何读过的作品,都是可以发表感想的,我也是基于这种情况来谈谈浅见,意在就教于方家。
研究文学,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对作家来说,研究其作品为第一要务,离开文本,只关注其生活轶事和行踪,是舍本求末。对作品来说,仅在文本的内容以至字句上兜来绕去,也只能看作是小家数。知其文而不知其人,可乎?曰:否!可见作家与作品既然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不管是研究作家还是研究作品,都应该联系起来。至于二者之间的远近疏密,得区分具体情况:文学虽然是形象的艺术,但不同的文体其创造形象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叙事作品,一般说来它描写的是作者之外的客观的人物形象,有的作品主人公并不是照着作家自己的样子创作的。这样,研究叙事作品,就得看具体情况。如:研究《红楼梦》,就得研究曹雪芹,“红学”与“曹学”相连。
读《西游记》,不了解吴承恩,并不妨碍对《西游记》的理解。因为,贾宝玉和曹雪芹有些关系,主人公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荣宁二府和大观园与曹家以前的阔绰有相似之处;而孙悟空与吴承恩不存在等同性。至于抒情作品,它创作的是主观色彩或浓或淡的抒情主人公,这种形象表达的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多数情况下,抒情主人公就是作家自己。研究这样的作品,自然必须深入研究作家本人的一切情况。所以,研究《楚辞》必须研究屈原。因为“长太息”的人,“上下求索”的抒情主人公就是屈原自己。把《楚辞》中的主要作品看成屈原的自传,也不算过分。从这方面来说,雎宽的研究是完全正确的。
在诸子百家竞相创造中华文化的春秋战国,屈原占据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他仅只是一个写了带“兮”字的南方诗歌、以长江文化补充了中华文化中以前只有黄河诗歌不足的一位诗人吗?诸子中,孔、孟、老、庄、韩非、孙武……,百家中,儒、墨、道、法、兵、名、农、纵横……,有谁提倡爱国,以至为此自杀的呢?如果“爱国主义”也算一说,屈原这位爱国者,应该称为“屈子”,也算百家之一。那,屈原就不仅是一位诗人,而是一位思想家,一位为主义不得实现而付诸激烈行为的勇士。
当然,那时的爱国的国,是地域方国,是故乡故土,(俄语中Родина即“祖国”,它与“故乡”是同一个字)。代表国家的是政权的掌有者——君主,爱国与忠君相联系。昏君不纳忠言,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致使国破家亡,岂不让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屈原示范了他的主义,是融思想者与实践者于一身的。他与两千年后的德国诗人海涅不同: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把思想家与实践者分成两个人,都是一个分身了的海涅。就和统一为一个屈原不同。
我们教学外国文学的人,常常离不开两个词:folklore 和classic。也就是说:文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民间创作,也有经典文学。民间文学,有三个特性:口头性、集体性、流变性。远古(还有近现代有的)民族,没有文字,因此他们的文学是口头创作。我读大学时,李玉岐教授给我们开设过“人民口头创作”一课。没有文字的口头创作,是“无名氏”的作品,它靠口耳相传,每一个传播者都会添油加醋,都是创作者,所以,民间文学有集体性,这是一种作品中没有作者个性的文学。
民间口头创作是不固定的,它在流传中不断变化。这种流变性,只有到了有文字和掌握文字的专门人物如僧侣、传教士、学者把它记录下来,才不会消失,文学作品才得到固定。外国文学中,古希腊的《伊里亚特》、法兰克的《罗兰之歌》、日耳曼的《尼伯龙根之歌》、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都是这样。中国古代没有长篇史诗流传下来,那是因为文明得太早,文字出现得太早,而且形象的方块字太难书写,加上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字太麻烦;况且中国的史学发达,又有专门的史官,所以口头创作的长篇史诗便不像外国有所流传。经典文学不同。
经典是古代的东西,所以经典又叫古典。古典文学常常在民间文学之后产生。古典文学是由高度文化修养、掌握文字技巧的文人个人创作的。它的个性突出,艺术上免除了民间文学粗糙、重复、冗赘的一面。遗传下来的古典作品,一般说来都是精品。以此来看中国文学:《诗经》不是古典文学,只是民间文学,从商周流传下来,到孔丘删选后才成定本。而《离骚》、《涉江》等,那是屈原个人的创作,它比前人的任何一个单篇诗歌都无比的丰富、无比的精致。可以下结论:屈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开创性的伟大诗人。至于《尚书》中假托某位的发言,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文学即美文学,是有区别的。
所以,还是应该承认: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古典文学作家。不久前,在“纪念杨宪益百年诞辰”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讲话中提到:杨宪益在半个世纪以前把《楚辞》翻译成英语,向世界介绍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就有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这样长篇的诗歌。我说:世界上流传下长篇抒情诗的第一人,应该数屈原。
对这样一位诗人的伟大作品,一般读者直接阅读原文是有困难的,要普及,就得翻译成白话文。以前,有过不少《楚辞》翻译,这些翻译,各有长短,有的不全,有的离口语不紧密,重译是必要的。外国文学名著就有多种汉语翻译,高尔基的《在底层》,解放前就有近10种译本。《楚辞》有几种译本呢?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不像口语说话的翻译那样单纯。只有对文学原著与该书作者有深入研究,才能翻译得准确。此外,译者还得是有文学创作才能的人。我教学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时,读过哲学家艾思奇和诗人冯至的不同译本,觉得诗人译的诗,更有诗味儿。
说到翻译,它讲究一个“信、达、雅”。雎宽的《楚辞》译本,达到了“信、达、雅”。他的翻译,在思想内容上是忠实于原作的,译文的普通话顺畅通达,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译文的艺术性也颇高,语句的长短合适,在韵律方面也很讲究,是雅致的译文。当然,人无完人,译无完译,要挑剔的话,都可以找出毛病的。如通常讲解和翻译的“摄提贞于孟陬”、“圜则九重”两句,如何理解翻译得准确,还是可以考究的。
以上妄言,是为序。
2015.4.于终南山前
(刊于2015年11月30日《陕西师大报》总549期)
(《楚辞汉英今译》,雎宽性著,三秦出版社2016年8月版)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一问答网

GMT+8, 2025-4-22 08:34 , Processed in 0.0655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