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9|回复: 0

年底,苏州生物医药又放大招 | 甲子苏州

[复制链接]

1

主题

5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1-18 14: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抵御寒冬,苏州出台“生物医药十二条”。
作者 | 八度
编辑 | 刘景丰
“有熟悉的苏州生物医药企业可以介绍对接吗?”
转眼已是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一位资本的执行董事发来微信紧急询问。
他告诉我,公司年初设立了10亿的生物医药专项基金,今年只投出去几千万
资本市场表现并不乐观,特别是医药股。据统计,从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781起投融资事件,融资披露总金额约972.27亿元。比2021年同期投资案例减少1739例,披露总金额减少1251.07亿元。
过去几年一直很热闹的生物医药产业,在今年遭遇了一场小倒春寒。
对于需要长期、巨额投入的生物医药产业来说,VC们更注重成果转化较快的医药项目,而前期较重的研发投入期则让它们望而却步。如果资本跟不上,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和落地必然受挫。



相比之下,医药产业集中的苏州对行业的发展需求是敏感的。12月3日,苏州工信局发布“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条政策”,拿出了一百亿元,来发展生物医药。这被称为震荡行业的大举动,苏州也成为国内首个出台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专项金融政策的城市。
所有的支持,抵不过真金白银的付出。

1.重点看生物医药,结果10亿基金今年只投出几千万


这是一家成立在深圳、后迁入广州开发区的券商私募子公司。
近日,他们的一位投资负责人在跟我们交流时称,公司一整年都在集中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专精特新赛道,其中生物医药是其重点关注的“重头戏”。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公司年初设立了10亿的生物医药专项基金,今年只投出去几千万
“在生物医药企业上,我们很关注它的技术是否过关、科学团队是否够强。企业跟我沟通的时候,必须在他的商业计划书中有明确的上市规划。”粤开资本执行董事刘葆说道。
谈及为何没有“投出去”,在刘葆看来,生物医药产业仍属于“烧钱”阶段,并且现在的集团考核指标很严苛,“以退为投”成为选择企业的基本逻辑:“投一定要能够退出来,要不然我们投的没意义。”
刘葆透露,今年也收到了不少关于生物医药的项目介绍,但是这里面有很多连融资需求、估值、规划等都没有,他表示“看得挺头疼”,这一类,也成为首先被pass的项目。
事实上,今年在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资人更加谨慎,投融资不及去年、前年同期,在二级市场上股价大跌、IPO破发已成常态。
从珠三角看到长三角,刘葆非常看好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30%的生物医药创业人才都聚集在苏州,作为对比,在香港或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中,苏州占约1/3,排名全国第一。”
这也印证了资本圈所说的“看生物医药产业,必看苏州”的论点。
百济神州联合创始人王晓东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十年以后在中国做生物医药,如果在苏州BioBAY没有一块地方,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

2.苏州出台“生物医药十二条”,设100亿专项基金


生物医药作为苏州的一号产业,202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2002亿元,光是苏州工业园区就聚集相关企业超2000家,累计有24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上市。
站在2022年的尾声,苏州在生物医药产业继续发力,“苏州生物医药十二条”政策的出台,在苏州市工信局看来,是为了支持苏州生物医药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抢抓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契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时代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具体来看,本次“苏州生物医药十二条”中有比较大的篇幅是围绕金融领域制定具体的措施,涵盖了基金、债券、融资等多个方面。
第一条,设立总规模100亿元专项基金,设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资金,重点关注初期研发、项目落地和股权投资
另外,设立临近商业化品种专项基金,重点关注处于临床Ⅲ期或即将进入商业化的项目;
还有,设立东吴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并购基金,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孵化潜在并购标的。



政策中针对医药企业融资需求,还丰富了债券融资渠道、增强银行信贷力度、丰富保险产品供给、提供专项贴息支持等;此外还有整合优化企业资产、支持向CRO(医药合同研发企业)/CD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企业)转型、提升审评审批服务、推进创新产品临床应用、优化税费征管服务、加速创新要素转化等内容。
从直投基金到母基金、从初期项目、到临床三期、到成熟管线的投资合作,实现了全覆盖。
光是第一条,就给足了市场信心。要知道,生物医药投资向来以门槛高、周期长为特点,反观2022年,全国医药股受到受到重挫,“寒冬”成为人们对市场的直观感受。
此次苏州拿100亿专项基金,将设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基金、临近商业化产品种专项基金、东吴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并购基金,可谓是分门别类地为企业“输血”。



对此,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公开表示:“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个漫长且投资数额巨大的过程,尤其是即将进入商业化的项目,前期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更加需要后续资金的不断注入。”
而这项基金的设立,恰恰能够去保障苏州创新医药企业的研发,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般的存在。
在以苏州亚盛医药为例的企业看来,“12条措施覆盖面广泛,而且每一条措施都有相对应的职能单位,既贴心又安心。”
在苏州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刘豫莎看来:“这次专项基金的设立是一次创新性尝试,目的就是针对即将上市的产品进行最后一把助力,针对性更强,马力更足。”
在元禾控股博士后研究员赵旭看来:“这体现了苏州进一步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标志性产业的意志。”
他告诉「甲子光年」,自己在工作中有一个强烈感受,很多生物医药新企业愿意落户苏州,非常看重的一点是这里成熟的产业业态、长三角齐全的供应链、懂产业懂企业的招商团队及背后的政府。
“而这次生物医药十二条中大部分支持政策,近年来已经由政府部门、国资公司等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次是站在市政府的层级对其做了归纳总结。”赵旭说道。
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表示,拿公司研发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创新药——奥雷巴替尼片(商品名:耐立克)来举例。
“这款药物2009年立项,花费13年时间、投资近19亿元人民币后才成功上市。”杨大俊称,虽然这款药物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但上市后还需要根据药物的临床表现,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拓展适应症。
这笔长期、大量的投入,对任何一家创业型企业,乃至小规模的VC而言都是难以持续做的。因此,苏州“临近商业化品种专项基金”的设立,满足了相关企业的这项需求。
此外,政策中还包括:
丰富债券融资通道,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开展直接融资;增强银行信贷力度;

丰富保险产品供给,对生物医药企业购买科技保险险种产生的保费,给予最高50万元保费补贴;

加强企业融资服务,发挥沪深交易所、北交所、全国股转系统、港交所资源优势,助力生物医药上市后备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为海外转国内上市企业提供转板指导服务;

提供专项贴息支持,对生物医药企业科技贷款利息给予最高100万元利息补贴;整合优化企业资产;

支持向CRO/CDMO转型,优化相关项目扶持方式,放宽委托方须为本地企业的支持条件限制,对承担研发生产服务的CRO/CDMO企业,按每个品种年度交易费用一定比例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提升审评审批服务,方便企业在苏州办理产品注册、生产许可等事项,加大向上级部门争取力度,加快产品上市进程;

推进创新产品临床应用;优化税费征管服务;加速创新要素转化等。
“苏州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应对新形势变化,需及时更新政策,更有针对性地扶持企业。”苏州市工信局生物医药产业处处长石志伟表示,除苏州外,目前国内尚无城市出台针对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专项金融政策。
这一次,苏州“生物医药十二条”政策的发布,又将是一场推动行业向前一大步的具体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一问答网

GMT+8, 2025-4-7 05:47 , Processed in 0.0938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