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答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3|回复: 0

电影考研择校丨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考情汇总

[复制链接]

3

主题

8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发表于 2023-1-17 09: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西北师范大学概况



  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定名为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被列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省属高校。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8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923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779人,博士研究生697人,硕士研究生9468人,留学生366人,继续教育学生10922人。1992年起连续六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目前正在实施第七期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02专业概况
❤️广播电视编导简介: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是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而组建设立的学院,也是西北师范大学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学院之一。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戏剧与影视学教育和研究的师范院校之一。学院以“传媒六艺”(礼、阅、摄、制、书、说)为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提升的切入点,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创意素质、编导设计能力、新闻采编水平和传播沟通技巧,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产业和社会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0世纪40年代,现代戏剧大师焦菊隐先生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期间在学校开创现代戏剧教育。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开创者南国农先生从美国留学回来执教,将现代视听教育引入课堂,至20世纪80年代又在全国率先开设电化教育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电视节目制作的专门人才。2000年3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是西北地区最早开始招生的编导类本科专业。2001年5月,新闻学专业设立,是甘肃省属高校最早开始招生的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2007年9月,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开始招生,2010年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08年6月,设立动画专业。2006年,获批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文化与传播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5月,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成立。2014年4月,新闻学院成立,与传媒学院(新闻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同时,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决定与西北师范大学共建新闻学院。
    学院招生文理兼收,以艺术见长,重视文化传统教育。学院现设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等4个本科专业。有文化与传播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文化与传播1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艺术硕士(广播电视)1个专业学位。有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2个省级重点学科,传媒实验教学中心1个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入选高校省级特色本科专业。2019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C+,名列西北地区首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45名,研究生14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40名,博士研究生6名。

03报录比

2020年:计划招生95人,实际招生105人
2021年:计划招生150人,实际招生123人
2022年:计划招生150人,实际招生131人
分数线:同国家线持平,一志愿上线率百分之九十五
推免生:5人

04考试科目及试卷结构
1️⃣初试科目:
科目一: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二: 204 英语二        
科目三:630文化艺术综合
科目四:829影视理论与实践
a. 专业课试卷结构:

文化艺术综合
(1)名词解释(5题每题2分,共10分)

(2)简答题(4 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3)思考题(2 题仅选一题,多答不计分,每题 30 分,只计 30 分)
(4)论述题(70 分)
命题大纲
(1)第一部分
一、美
    美的定义,美作为欲、技、道游戏的显现,美作为人的自由境界,美的形态,美的范畴。
二、美感
    美感的意义,一般感觉与审美感觉,审美经验分析。
三、美与艺术
    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审美;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品,艺术接受。
(2)第二部分  
一、艺术概论
    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艺术的教育,艺术与哲学,艺术与宗教,艺术与道德,艺术与科学。
二、艺术种类
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与审美特征,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与审美特征,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与审美特征,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与审美特征,语言艺术的重要种类与审美特征,各种类型艺术精品赏析。
三、艺术系统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层次;典型和意境,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鉴赏规律,艺术鉴赏心理,艺术鉴赏过程,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3)第三部分  
一、传播话语
    传播是传递,传播是控制,传播是游戏,传播是权力,传播是撒播,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二、大众传播研究及其理论范式
  传播研究史的建构,“传播学”在中国的建构,修辞学和文学批评传统,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大众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期大众传播研究等;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理论评估等。
三、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功能研究
    宣传与说服,早期的功能研究,知沟假说,效果研究与传播流,创新及信息的扩散,大众传播与认知基模,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 大众传播的信息环境取向,大众传播的受众使用与依赖取向。
四、大众传播的多元研究
    批判理论的兴起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文化研究,媒体生产与媒介场,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等。
(4)第四部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史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哲学。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829《影视理论与实践》考题构成:
(1)名词解释(每题 5 分,总计 40 分)
(2)简答题(每题 10 分,总计 80 分)
(3)论述题(每题 15 分,总计 30 分)
  第一部分  影视艺术史
一、世界电影艺术史
     电影的发明与初期发展,民族电影、好莱坞古典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 、德国电影 、苏联电影和好莱坞电影 。
    有声电影的兴起,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电影与国家政权:苏联、德国、意大利,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人民阵线与占领期, 左派、纪录片与实验电影。
    二战后美国电影、欧洲电影,战后西方以外国家的电影,艺术电影和作者观念,新浪潮与新电影,战后纪录片与实验电影。
    好莱坞的衰落与复兴,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政治批判电影,1960年代后期以来的纪录电影和实验电影,1970年代以来的欧洲和苏联电影,1970年代以来的拉美、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电影。
    电子媒体时代的电影,美国电影与娱乐经济。
二、中国电影艺术史
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创作 。
1949—1978年的中国电影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
香港、台湾、澳门电影。
三、世界广播电视艺术史
    广播电视科技的发明,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广播电视科技的革新,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体制的分类及特点,美国广播电视体制,英国广播电视体制,苏联及俄罗斯广播电视体制,新媒介引发的取消规制浪潮和再度规制努力。
    广播电视节目类型的起源及发展,美国电视节目史,英国电视节目史。
四、中国电视艺术史
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和早期广播的发展。
“十七年”间的广播电视。
“文化大革命”与广播电视。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播电视事业。
广播电视事业的转型时期。
香港、澳门、台湾广播电视事业。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包括广播电视新闻,电视剧,纪实类节目,电视综艺等。
第二部分  影视美学
一、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早期电影美学理论,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
二、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电影符号学,电影叙事学,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
三、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
四、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与运动性,电视艺术美学特性,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
五、影视艺术的审美
    心理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梦幻世界与深层心理,期待视界与接受心理。
第三部分 影视语言
一、画面造型语言
景别,景深与焦距,角度,视点,构图,光线,色彩色调。
二、摄影摄像
固定镜头,运动镜头,长镜头,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三、场面调度
区域空间,距离关系,开放与封闭的形式。
四、剪辑
影视的时空,连续性与联系性,经典剪辑,风格化剪辑 ,匹配的剪辑
五、声音
影视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音乐、音响、人声,声画关系
六、故事
古典模式,现实主义叙事,形式主义叙事,非剧情叙事,类型与神话。
七、视听语言的修辞功能
视觉隐喻,强调,渲染,劝说。


官方参考书目:
《文化艺术综合》参考书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版。
2.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版。
4. 彭富春:《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29《影视理论与实践》参考书目
1.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 彭吉象:《影视美学(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 张菁,关玲:《 影视视听语言(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
       版。
6. 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 (插图第11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版。



06小骄傲
    本科四年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习专业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汉语基础,外国文学,类型电影,艺术概论,戏剧理论,影视美学,中外电影史,影视心
理,影视批评,导演艺术,文案基础,剧作,影视精品赏析,摄影,编导基础,电视节目策划等
    曾经备考过中传,南航,学习过北电版的中外电影史,李少白的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论上下选,两版世界电影史,传播学,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等有独立整理的word版资料。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一问答网

GMT+8, 2025-4-12 08:53 , Processed in 0.1740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