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2|回复: 1

2020年医药市场简述

[复制链接]

1

主题

6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9-23 10: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全球医药市场
1.1 疫情影响,全球市场增速下滑,中国市场快速复苏
受疫情影响,全球主要医药市场在2020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速下滑,其中日本、中国甚至出现负增长。增速下滑的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下滑、疫情对医院等医疗机构诊疗人数的冲击、临床试验等新药研发工作的暂缓、学术推广工作暂停等。对比几个主要的医药市场后,我们发现,中国市场在2021年或将体现出强势反弹,增速会迅速上升,主要归结于国内出色的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创新药或仿制药新品的加速上市。



1.2 新兴市场的占比持续上升,中国稳居第二
新兴国家的国民生产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提升,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地位也愈加重要。数据显示,2020-2023年间,欧美等成熟医疗市场对全球市场的增长贡献有所下滑,回落至50%左右,而中国、金砖三国等新兴市场的贡献有较为明显的上升。此外,从市场占比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领先于日本以及众多欧洲国家,在不断拉开与第三名差距的同时,也在逐渐靠拢美国市场,预计2023年将占据全球医药市场的12%。





<hr/>2. 中国医药市场
2.1 中国市场在2020年小幅下滑,本土企业受挫严重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医药市场出现-10.7%的负增长,市场规模下降至8339亿元。其中跨国企业的增速较快,增长率快于整体市场,5年间复合增速达到9.3%,明显高于市场复合增速3.7%以及本土企业的1.7%。受此影响,跨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上升,2020年已经提升至30%左右。



2.2 分季度来看,2020年疫情中恢复迅速
观察中国医药市场的季度增速我们发现,2016-2019年间,季度增速大多维持在5%左右水平,部分年份平均高于10%,期间包括两票制、一致性评价、带量集采、DRGs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促使中国医药市场保持健康良性的上升趋势。2020年受疫情冲击导致增速下滑,其中一季度较为严重,一度下降至-21%,下半年随着疫情的逐步受控,下滑趋势已经逐渐得到控制,预计2021年恢复正增长。



2.3 医药市场下滑主要系销量下降,其中本土企业较为严重
前文提到,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销售额下滑10.7%,下降至8339亿元,其中销售量下滑为主要因素,导致市场萎缩805亿元,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市场用药的减少所致。另外,由于集采和医保谈判导致的药品价格下降,也致使市场减少429亿元。较为可喜的是,本土企业由于新品上市带动的销售额增长约为199亿元,从增速和数值上均高于跨国企业,说明国内企业新品上市的热潮仍在持续。



2.4 分治疗领域,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剂是唯一增长的领域
在2020年全年市场负增长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治疗领域的销售额体现负增长,唯有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剂领域保持正增长,全年销售额增长38.58亿元,同比增长3.5%,在国内医疗市场的占比也提升至13.8%。



<hr/>3. 后疫情时代,创新制胜
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国内医药市场的重心逐渐回到政策导向下的创新领域。受各类政策的推动和倒逼,国内传统的仿制药企、BigPharma以及Biotech公司均将未来的发展重心放到创新药的研发上。对标美国市场超过80%的创新药占比,中国市场的结构仍有巨大的改善空间,创新药的上行机会仍然十分可观。

3.1 政策面倒逼药企走向创新
医保谈判——降价呈现常态化,创新药纳入医保迅速放量
创新药前期投入巨大,成功率低,上市之初高昂的定价往往成为制约患者渗透率上升的主要因素,虽然大部分创新药都配有慈善赠药方案,但在入院以及推广方面仍受到不小的制约。2020年医保谈判中,多个创新药被纳入医保名录,且降价超过50%以上,以PD-1为例的多个品种降幅甚至达到八成,一定程度上为创新药的推广普及去除了价格上的限制因素。
近年来的医保谈判开始注重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在确定创新药的医保价格时,会兼顾产品价值、患者获益等多个因素,谈判成功的品种在后续市场推广中,取得较好的市场结果,例如曲妥珠单抗和奥希替尼,虽然具备极高的临床价值,但高价限制了药品的市场渗透。在纳入医保后,随着价格的下降,销量开始迅速放量。即使是竞争激烈的类似品种,例如ALK抑制剂,一代的克唑替尼和二代的塞瑞替尼在2018年同时纳入医保,次年均实现加速放量。





DIP和DRGs——进一步降低药品费用
DRGs在海外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控费效果,以美国市场为例,制度经过6代改进,有效的控制住了美国医疗支出的上升势头,将医院费用的占比控制在稳定的区间内。国内从2019开始,在多地陆续开展DRGs控费制度,并同时实施更适合国情的DIP付费制度,已经取得较为良好的控费效果。以金华市DRGs的数据统计为例,改革后三级医院的住院费用药占比开始下降,医务性费用占比上升,传统药品的医院终端价格体现下降趋势,对药企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带量采购愈发密集,范围进一步扩大
目前总计完成四次集采,平均价格降幅分别为第一批4+7的52%,第二批集采的53%,第三批的53%和第四批的52%,市场对集采的常态化已经逐步适应,对集采带来的药品价格下降也做好了准备。未来随着集采目录和地区的进一步扩大,入围企业也会逐渐增多,仿制药为药企带来的毛利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倒逼企业进行创新转型。
3.2 本土创新药的中美双报
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的迅速成长,许多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已经追上传统医药龙头和生物技术公司,部分靶点已经做到 “first-in-class” 或者 “best-in-class”,并陆续开始在美国市场申请上市,近期的例子包括百济神州泽布替尼等。
对于中美双报的企业而言,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优化项目临床资源配置,提升研发效率,加速药物审评审批;(2)享受美国鼓励特定药品研发的政策红利,例如孤儿药等;(3)加快创新回报速度,提高研发回报率;(4)培养国际化的临床研究团队;(5)提高国际影响力,打开全球市场。

<hr/>总结一下,近年来医药市场蓬勃发展,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占比和影响力均在持续提升,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后疫情时代,随着国内政策、技术、资本等对创新研发的支持,创新仍然是未来数年药企发展的重点方向,创新投入依旧可以看作是药企业绩增长的重要先行指标之一。对于研发能力出众的大型药企,例如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复星医药等,以及拥有优秀上市品种的创新企业,例如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百济神州等,未来多个管线的收获仍然可期。

<hr/>特别声明:
本文的数据和资料均来自公开渠道,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推荐。希望各位朋友在投资的时候理性、谨慎,注意风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一问答网

GMT+8, 2025-4-6 07:05 , Processed in 0.0830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